(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5.62万亩、产量4.84亿斤,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获省级优秀等次。改造提升设施蔬菜基地5600亩,种植富硒西红柿8000余亩,都夏园果汁自动化生产线竣工投产,于都获评全国首批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脐橙、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17.5万亩、33万亩,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个、圳品15个。靖石任头水库、梅江流域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新(改)建小型水利工程212处、山塘56座、水厂28座,获评省级以上标准化水厂9座。新(改)建国省道50公里、农村公路35公里、桥梁14座,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新农村建设点90个,宜居宜业乡村面貌加速呈现。
(五)发展动能加快释放。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严格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低风险市场主体“无事不扰”率达99.3%;创新推出“开办即开户”微改革,实现企业开办1小时开户,新增市场主体7390户、总数达7.12万户;扎实开展“1+4”组团安商服务【2】,推动惠企政策“一网查询、一窗受理、一站兑付”【3】,兑现资金9545万元。深化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4】改革,联合审图、联合验收达100%。深化“市县同权”【5】改革,下放县级管理权限142项。积极推进“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节省增值资金4.26亿元。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40件,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100%。“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日趋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积极招大引强,签约项目2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获评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县、实际利用外资先进县。
(六)生态屏障持续筑牢。扎实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15.8%,空气优良率首次位列省市“双第一”。持续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罗坳1.5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达100%。改造低质低效林9.8万亩,完成疫木处置23.59万吨,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2.3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307亩,治理水土流失37.54平方公里,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小溪幸福河湖项目入选全国试点。
(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年民生支出超72亿元,十项工程全部兑现,28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开工。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三保障”、安全饮水等核心指标持续巩固,2411户10642人消除致贫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新增城镇就业494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104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覆盖面、人数分别占全省62.7%、73.1%,医保、社保、工伤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85亿元,增长10.63%。公办养老机构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新(改)建幼儿园15所,龙门小学、水南中学加快建设,站前初中建成投用,新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各1200个。高考本科上线4402人,上线人数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