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根植湖南、竞争力凸显的新兴产业集群。数字产业紧扣发展先进计算、新一代半导体、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计算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紧扣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储能发展,密切跟踪氢能、固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促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力争在新赛道上取得新优势。大健康产业紧扣中医药、现代医药、医疗器械、美妆、健康服务等领域,加快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空天海洋产业紧扣航空装备、北斗产业、商业航天、通用航空、海洋装备等发展,积极配合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专项,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空天海洋产业集群。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人工智能产业聚焦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关键软硬件研发与制造,拓展重点领域应用,形成一批应用标杆案例。生命工程产业着力推动人工生物设计、脑机接口、类脑芯片等领域研发创新,发展生物制造产业。量子科技产业强化在先进计算、智能制造、检测计量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前沿材料产业重点围绕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智赋万企”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步伐,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家、标杆车间40家以上,数字经济增长15%。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共融”,推进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2%。推动原地倍增、招引新增“两增并举”,实施存量企业扩能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就地扩能升级,精准开展产业链、基金和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能级。
推进现代化,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现代化。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形成制胜未来的强大竞争力。
(三)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推进湘江科学城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长沙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扎实推进“4+4科创工程”,推动岳麓山实验室全面建成投用,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完善科研基础和创新网络体系,湘江实验室“四算一体”攻关取得突破,芙蓉实验室创新医疗技术研发;实现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服务用户1000个以上,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开展试验运行、研发成果转化和配套产业孵化,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尽快开展科研试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