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64
〔4〕
预期性
4
高标准农田面积(亿亩)
8
10.75
〔2.75〕
约束性
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1
75
〔4〕
预期性
6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75
>80
〔>5〕
约束性
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7.8
98
〔0.2〕
预期性
8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4
2.8
〔0.4〕
预期性
9
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
—
>85
—
预期性
1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3
88
〔5〕
预期性
11
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60.4
62
〔1.6〕
预期性
12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38.5
45
〔6.5〕
预期性
13
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54
60
〔6〕
预期性
1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3.8
—
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5
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54.4
60
〔5.6〕
预期性
16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53.2
60
〔6.8〕
预期性
17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9.5
11.5
〔2〕
预期性
注:〔〕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强化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实施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分品种生产供给方案。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鼓励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引导主销区与主产区合作建设生产基地。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巩固提升南方双季稻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适当恢复春小麦播种面积。适当扩大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供给。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