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来产业。积极落实全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争取更多研发项目和应用场景落地兴国,推动未来产业破题发展。借助安邦智库、深圳电子行业协会等智力支撑,深化新型光电关键材料、功能性器件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抢占未来显示产业新高地。发挥海文生物分离纯化、生物发酵等核心技术优势,布局发展食品保健、美妆护理、生物医药等项目,深耕未来生物产业新赛道。依托兴氟化工产业基础,推动氟盐新材料与锂电新能源产业联动配套,聚力发展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制造,拓展未来材料、未来能源产业新阵地。
提升现代农业。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推进高兴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5.46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7.62万吨以上。大力实施“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脐橙、油茶、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优品质、延链条、强品牌,新认证富硒农产品2个以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个以上。支持美园食品、百丈泉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步伐,新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农业企业1家以上,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以上。加强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以及深圳市福田区合作,全力推动兴国芦笋、兴国白茶、兴国灰鹅、兴国油茶、九山生姜、社富莼菜等特色“兴品”出圈,力争网络销售额达2亿元以上。
做旺文旅产业。树牢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引客入兴”行动,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30%以上。高标准实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展陈改造提升,常态化开展《长征组歌》驻地演出,开发一批研学、游学精品线路和课程,培养一批金牌导游和优秀讲解,不断增强红色文旅承接能力。加快官田兵工景区、小城故事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支持北部乡镇规范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民宿,丰富旅游场景,提升旅游品质。着力推动潋城街区、小城故事、红兴谷、温泉度假酒店等拓展消费场景,丰富商贸业态,繁荣发展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增加高品质旅游消费供给。
(四)升温科技创新孵化器,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
抓好科技创新,是引领兴国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落实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创新主体。坚持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双向驱动,力争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1.25%以上。建立创新引导基金,持续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力争培育“瞪羚”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00家。支持优必选、中兵科技等龙头企业创新研发,力争发明专利突破100件。推动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启动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力争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载体5家以上,完成技术交易合同认定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