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我们一定以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市场要素充分涌流,让经营主体形成稳定持续的政策预期,在山西安心扎根、放心投资、做大做强!
(五)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新增和恢复水浇地60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培育特优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有机旱作·晋品”品牌。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研发推广丘陵山区中小型农机。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晋中国家农高区管理运营体制。深化二轮延包等“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持续推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让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民加快融入城市。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11个试点县建设提质提效,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建设,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城乡“五个融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开展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和城市危旧房。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风貌塑造。建设公园绿地。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地下管网短板,加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运管服信息化平台,建设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