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扩大内需为基点,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扩大有效投资。紧盯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投向,全年储备项目180个以上,提高项目谋划精准性、落地可行性,争取到位各类资金50亿元以上。争取列入省大中型建设项目25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以上。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系统谋划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谋划推动蓝田中型灌区、紫阳水库、龙江水库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谋深谋实“五个一批”项目盘子,发挥“赛马比拼”、督查约谈等机制,确保工作量、投资量、实物量“三量齐增”,以强有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新能源汽车、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持续释放农村消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银发经济,新增规上商贸企业15家以上,争创农村电商领跑县。强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便民生活圈、商贸品牌、餐饮名店“五个一批”提质工程,推动翡翠湾、正和广场、玉龙湾等商圈提升品质、升级业态,焕发粮食大院、油画产业园等街区活力,精心策划促销季、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着力打造凝聚烟火气的城市新客厅、网红打卡点。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式跟踪服务、定期研判、责任倒逼等机制。完成南区三期扩区建设,启动新一轮园区扩区前期工作,争创全国绿色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标改造园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亩产论英雄”考核,完善项目用地准入退出机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亩、闲置厂房1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力推进“三项处置”和占补平衡项目实施,力争完成土地报批1000亩、林地报批1200亩以上。
(三)以强链补链为核心,全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产业延链集群。对标省“1269”、市“7510”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县“3315”行动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规上工业营收突破200亿元。实施市级重点调度项目22个,完成年度投资19.86亿元,工业固投增长23%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0%以上。深耕细作玻纤产业,全力推动元源新材二期建设,聚焦安全防护、电子基材、绿色建材等细分赛道,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扶优育强新能源产业,支持链主企业和润宇、南鹰电源、雄博新能源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引导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动东进稀土三期、海盛钨业二期、晨光稀土旧厂改造等项目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融入稀土新材料、竹基新材料、高性能非金属材料等未来产业链,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